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同穿透时代迷雾的灯塔,以思想之光为民族复兴照亮航程,以精神伟力为千秋基业夯土筑基,其重要性正如参天巨木之根系,深系党的前途命运,护佑国家长治久安,熔铸民族精神魂魄。
自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在立德树人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交出主旋律激荡、主阵地坚实、正能量充盈、新风尚蔚然的答卷。这片青春跃动的校园里,守正创新的精神春潮与开拓进取的改革脉搏同频共振,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注入澎湃动能。
以“举旗帜”为引领,真理之光照亮思想星空
校党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构建起“党委常委会领学、理论学习中心组研学、基层党组织深学、师生群体共学”的四维学习矩阵。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8场主题教育如春雷般唤醒思想原野,让理论学习既有“春风化雨”的浸润,更见“深根固柢”的实效。在党委常委会会议、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重要会议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都被庄重地列为“第一议题”。
(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 (右)“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右)“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识竞赛
(左)党史学习教育参观见学 (右)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在学校的冠军园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刻石落成,将回信精神定格为永远铭记。在每年的6月18日,毕业典礼现场都会响起“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铿锵誓言,主题党团日活动与回信精神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流淌在北体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图: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5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体育精神与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研讨会
图:学校举办2024年毕业典礼
以“聚民心”为依托,守土尽责筑牢思想防线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云激荡,校党委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以“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闭环体系构筑起铜墙铁壁。修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如同锻造思想利剑,让每一位师生都明确自己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三级审查机制宛若织就防护天网,守牢各类阵地,压实责任链条;专项督查、党委巡察恰似悬起警示明镜,给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在“三纳入”“四同”的坐标系中,意识形态责任层层传导,师生思想防线愈筑愈牢。
抓紧、抓小、抓苗头,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从为师生办实事和做好社会服务出发化解源头风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和谐稳定发展。
以“育新人”为使命,推进大思政格局培根铸魂
学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角。
图丨学校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图丨党委书记樊战备“开学第一课”寄语新生:弘扬体育精神,争做“体育家”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体育院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中首批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平台。精准推动体育特色十大育人体系落地见效,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打造“冠军思政”品牌,“体育场上的思政课”深入人心。牵头成立中华体育精神大中小幼思政共同体,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和题材、手段和方式、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让思政教育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贯通学段,提升思政课程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图丨冰雪场上的思政课
图丨中华体育精神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同上“我与冠军面对面”思政公开课
学校打造思政教育进教室、进场馆、进线上、进社会实践的“四进工程”新范式,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11门课程入选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女排精神‘双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三等奖,这是对学校思政教育成果的高度认可。
图丨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师集体备课会
图丨思政课教师和排球专业课教师进行女排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排球专业课程教学展示
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丰富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理论学习的内涵与外延,让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任务服务保障工作,把爱党爱国之情书写在完成国家任务的第一线。在平昌冬奥会上,北体学子演绎的“北京八分钟”表演惊艳世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精彩背后,是24位轮滑演员、48位负责冰屏摆放的“隐形人”在北京寒冬坚守三个月高强度集训而成的。演出任务圆满结束后,这群“95”后抱着国旗哭了。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了他们难忘的青春故事,也成为了鲜活的思政范本。
图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1300余名北京体育大学师生出色完成了群众游行、服务保障、群众联欢、志愿服务任务
图丨在2021年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学校132名志愿者承担多项服务工作
图丨北体学子精彩演绎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
图丨北体学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表演
图丨485名师生师生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工作内容覆盖对外联络、媒体运行、文化活动、体育、医疗等业务领域的20余个岗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
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通过“高参小”“全民健身高校行”“五环之星志愿服务团队”等品牌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推广、冬奥文化宣讲、大型赛事和体育活动志愿服务、体育支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常态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
以“兴文化”为途径,以体育效能滋养精神沃土
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保持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上,突出北体校园文化的精神个性,塑造北体独特的文化品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常年坚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节庆日,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歌、校训、校史等在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中的教育渗透力。舞台剧《远征》、党史微课《尺素寸心 百年赓续》获评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北体学子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图丨升旗仪式
图丨舞台剧《远征》
以体育精神为特色,培育校园文化风貌。学校打造了“冠军之路”、“主题党团日广场”等特色校园景观,建设了“冠军书店”、“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开放各类体育运动场馆,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体育文化”充盈校园。深入挖掘体育资源,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让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中华体育精神颂唱”响彻大江南北,自项目启动以来,团队编创《中华体育精神颂》《国家荣誉感》等10个体育经典诵读节目,共计参加及承办活动15场,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让中华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丨2024年冠军园新增冠军脚印仪式
图丨北体学子朗诵《中华体育精神颂》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压轴表演
图丨学生在中法蹦床队友好交流活动中表演
以精湛技艺为依托,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大学生艺术团”多次随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学校成立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让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校园里,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品牌自带流量,绽放力与美的诗篇;北体之夏音乐节彰显出青春与活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图丨学校举办“追求卓越 强国有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2024年迎新生文艺晚会
图丨校田径运动会
图丨北体之夏音乐节
以“展形象”为突破,融媒联动唱响时代新声
学校始终重视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的打造,逐步构建起“校-院”两级媒体矩阵,构造了“官网+官微”为核心圈提供深度阅读,“抖音+微博”为扩展圈主打话题打造,以“视频号”为交互圈提升传播互动,以“橱窗+大屏幕+广播”等传统渠道为展示圈负责氛围营造的多圈层传播生态。
图:学校媒体矩阵
图丨北体传媒转播冰壶国家集训队奥运选拔赛
图丨学生记者团参加运动会报道
从新冠疫情初期,学校及时研判大众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制作发布的作品《北体武术世界冠军带你练习八段锦》创下五千万播放“奇迹”;到北京冬奥会期间,志愿服务故事全网刷屏;我们以精品内容破解流量密码。更以“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的智媒生态,让北体故事既有学术殿堂的庄重,又添青春跃动的风采。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航标,高举旗帜、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提供更加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