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造形态多元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建强马院 打造思政育人团队
学校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及研究生联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顺利通过验收。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德育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校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性人才培养,2018年学校正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成为全国首批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八大院校之一;同时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自设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填补了两大领域交叉学科空白。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生答辩合影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红色信仰之旅——“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获批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遵义、北京香山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合红色教育资源,探访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温历史,引导学生感悟真理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学习
拔节孕穗 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程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遵循,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学校守正创新,打造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画好关键课程的四环同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将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思政课堂。
图丨学校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在深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精准做好课程体系设计。
学校积极创新“思政课”模式,拓展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凝聚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推动奥运冠军、行业专家、领导干部走进思政课堂,加入育人队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生动事例、鲜活故事共同讲好思政课。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22年初联合推出《冠军思政公开课——冠军说》,该系列节目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誉为开创了思政教育新样态。
图|奥运冠军和领导干部讲思政课
以冠军资源、体育资源为特色,既有理论授课,又有专家讲座,还有MOOC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势与政策课”完成了从普通必修课到国家级“金课”的跨越,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学设计结构化、教学形式互动化、体育+思政融合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四位一体统筹推进”。
学校打造思政教育进教室、进场馆、进线上、进社会实践的“四进工程”新范式,在生动的体育场景中探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支撑点和实现路径,推动思政课融合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可参与性。
图丨冰雪场上的思政课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我校体育思政资源优势,探索特色思政课新模式,我校牵头并联合周边中小学和幼儿园共7家单位共同组成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共同体以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教材、课程、宣讲、践行、展演“六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图丨中华体育精神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同上“我与冠军面对面”思政公开课
学校申报的文化育人项目《冠军精神育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六位一体’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获得2018-2020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如盐在水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北京体育大学已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主责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1+1>2”的整体实效正日益显现。
如何让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打动学生,打造富有感染力的思政“金课”,是每一所高校面对的课题。北京体育大学开展“1+5+X”课程思政结对共建,一门思政课加上五门其他专项体育专业课,从三大球、武术、冰雪五大项目入手,推动全校课程思政探索。
学校发挥体育特色优势,推进体育人文、体育精神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打造多门高质量“金课”。11门课程入选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女排精神‘双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三等奖。
图丨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师集体备课会
近年来,学校推动专业教学团队和思政团队协同创新,校园出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学校还联合新华网等媒体资源打造“思政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两大品牌,探索联合育人平台建设。
善用大思政课 育才造士培根铸魂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丰富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理论学习的内涵与外延,让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学校自觉把握“国之大者”要求,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盛会的育人作用,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任务服务保障工作,把爱党爱国之情书写在完成国家任务的第一线。在平昌冬奥会上,北体学子演绎的“北京八分钟”表演惊艳世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精彩背后,是24位轮滑演员、48位负责冰屏摆放的“隐形人”在北京寒冬坚守三个月高强度集训而成的。演出任务圆满结束后,这群“95”后抱着国旗哭了。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了他们难忘的青春故事,也成为了鲜活的思政范本。
图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1300余名北京体育大学师生出色完成了群众游行、服务保障、群众联欢、志愿服务任务
图丨在2021年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学校132名志愿者承担多项服务工作
图丨北体学子精彩演绎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
图丨北体学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表演
图丨485名师生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工作内容覆盖对外联络、媒体运行、文化活动、体育、医疗等业务领域的20余个岗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
左上:“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中上:学生赴新疆开展社会实践
右上:支教团学生在贵州织金县小学教授武术操
左下:学校与陕西省平利县合作,探索推动体教融合和青少年健康
中下:学校共组织派遣百余名本科学生奔赴山西代县、繁峙两县开展体育支教
右下: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服务乡村振兴
图|学校体育支教志愿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体育报报道
图丨在北京冬奥会上,我校1000多人进入一线闭环,其中包含800多名志愿者和表演人员
学校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使命在肩、奋斗有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师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思政”教学活动,育人效果显著。
展望未来,北京体育大学将继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引领北体学子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北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