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回眸发展路

回眸发展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守正创新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北京体育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巡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造形态多元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建强马院 打造思政育人团队

学校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性人才培养,2018年学校正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成为全国首批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八大院校之一;同时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自设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填补了两大领域交叉学科空白,是目前国内唯一设置博士点的高校。目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拔节孕穗 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程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遵循,着力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学校守正创新,打造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画好关键课程的四环同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课程,将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将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思政课堂。

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在深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精准做好课程体系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及时动态地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主渠道。系统精准做好课程体系融入设计,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讲述党的创新理论,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分别加入党的创新理论的探索历程和成果,加快构建有特色、高水平、有侧重、衔接强的思政课程教材体系。

学校积极创新“思政课”模式,拓展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凝聚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推动奥运冠军、行业专家、领导干部走进思政课堂,加入育人队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生动事例、鲜活故事共同讲好思政课。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22年初联合推出的《冠军思政公开课——冠军说》,该系列节目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誉为开创了思政教育新样态。此外,《冠军说》特色思政课案例还荣获了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和“北京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两项省部级荣誉。

b4401c2358a04b569936835ffa5d5e6b.png

41c3834ea93948618cdaa4973a2816bb.png

以冠军资源、体育资源为特色,既有理论授课,又有专家讲座,还有MOOC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势与政策课”完成了从普通必修课到国家级“金课”的跨越,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学设计结构化、教学形式互动化、体育+思政融合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四位一体统筹推进”。

2d026d2f3a4943788c3fcd9183399a6f.png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红色信仰之旅——“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获批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遵义、北京香山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合红色教育资源,探访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温历史,引导学生感悟真理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

42915c5ad2464b64a7baed6c224b4aed.png

让思政课走进训练场、比赛场,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场馆思政课新形态,切实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在生动的体育场景中探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支撑点和实现路径,推动思政理论课融合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可参与性。


如盐在水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北京体育大学已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主责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1+1>2”的整体实效正日益显现。

“就是在这培养了陈招娣等中国女排‘五连冠’队员……”这是《排球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课上的一幕,讲述者正是原女排青训队教练吴中亮教授。他正给学生们讲述女排队员的感人故事。有学生表示“听当事人讲述使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如何让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打动学生,打造富有感染力的思政“金课”,是每一所高校面对的课题。北京体育大学开展“1+5+X”课程思政结对共建,一门思政课加上五门其他专项体育专业课,从三大球、武术、冰雪五大项目入手,推动全校课程思政探索。学校发挥体育特色优势,推进体育人文、体育精神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打造多门高质量“金课”。“排球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身心智慧:中国武术技艺道”“运动生理学原理与应用”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学等8门课程入选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bf66c3d686d94187abc6056482b8d7ff.png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排球运动学院联合开展女排精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融入”公开示范课

近年来,学校推动专业教学团队和思政团队协同创新,校园出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开展首届“最美课堂”教学竞赛暨“最美教师”评选,8名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举办“师德讲堂”系列培训活动,邀请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向全体教师授课,涵养教师育人情怀。开展“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和各类一流课程建设专场培训,传授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路径和方法。学校还联合新华网等媒体资源打造“思政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两大品牌,探索联合育人平台建设。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我校体育思政资源优势,探索特色思政课新模式,我校牵头并联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上地实验小学、海淀区恩济里体大幼儿园等共7家单位共同组成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共同体以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教材、课程、宣讲、践行、展演“六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通过共上中华体育精神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课,激励思政教育共同体学生在中华体育精神的感召下学习奋斗。

0a9ce5869f3743589595b39c9c4d12e9.png b822e940875346ceab27fcd16fd15fea.png


善用大思政课  育才造士培根铸魂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重大主题实践及日常教育当中,汇聚各方资源,结合生动实践讲好“大思政课”。

学校自觉把握“国之大者”要求,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盛会的育人作用,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任务服务保障工作,利用重大活动形成的大场域,因势利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人民热切期盼的这场冰雪盛会中,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国家大事,就是我所追寻的青春印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轮滑组演员、冰上运动学院学生张超说道。

9482fbba01b34dc3979b0712179b3618.png

图丨在北京冬奥会上,我校1000多人进入一线闭环,其中包含800多名志愿者和表演人员

“忘不了高歌震天,忘不了礼炮阵阵,忘不了雨中身影,更忘不了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作为新中国青年,我们更应该拿起接力棒,肩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志愿者、体育工程学院学生邓懿超说道。

f096f10bb1c2417d91823dd65bdbe2ea.png

图丨在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学校132名青年志愿者承担多项服务工作

“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七十华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红灯笼布置志愿者、中国武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轩辰这样说道。

b79849414d6145d7a6916febe924f84b.png

图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中,学校1300余名师生圆满完成任务

学校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师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思政”教学活动,育人效果显著。同时,学校申报的文化育人项目《冠军精神育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构建‘六位一体’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获得2018-2020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